《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23 16:50:05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1

在教学本课时,我围绕着“第一朵”杏花以及竺可桢爷爷两次看杏花的不同进行,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如“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不同程度的绽放开来……”“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感受竺可桢爷爷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特点,学生基本能由我的引导感悟到;而这里的“习惯”二字,说明竺爷爷的细心观察已经成为一种自然的动作;“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放的。”感受到竺可桢爷爷对科学研究的负责;还有“什么事情啊?”“什么时候?”“是第一朵吗?”表现他对杏花开放的关注。别人赏花,他却数花,问花。最妙的地方是当竺爷爷听到第一朵杏花开放了的时候的反应:“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此时的竺爷爷是何等的兴奋和激动啊!这里的问句短小,语气急促,不难看出他此时格外激动、兴奋,几近欣喜若狂的情态。

这篇课文出现了这组一问一答的对话,而这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但引导学生读好对话,通过人物语言来想像他们说话时的语气神情,理解竺爷爷内心活动却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在读中体会,读中想象,想象到人物说话时各自的语气、神态,甚至动作,并进行空白处的补充,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得投入,通过朗读真正体会到竺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

学生虽然能较好的体会到竺可桢爷爷的这种精神,但在教学本课后我思考了很多,感觉自己仍存在一些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讲述的部分多于学生理解感悟和朗读,似乎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今后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明确自己引导者的地位,更好的让学生发挥他们的优越性。

另外,在教学完本课之后才发现自己将文中小女孩只是一带而过,没能引导学生感受这个小女孩身上值得他们学习的东西。所以,我认为我首要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备课,如何更深层次地与文本对话。加强对教学的解读,灵活变通教材,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同时学习多样的教学手段也是我的当务之急,主动了解学生,找到适合孩子的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2

这篇文章主要告诉师生“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一定要“精确”。这一课是给孩子的,也是给我们老师的。我们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精确了吗?问这个问题其实是这篇文章教学的题外话,但个人认为,也是我们老师应该问自己的话。因为我们老师自身的精确,更能够影响孩子。

关于竺可桢精确观察的故事是很多的,这篇文章只是其中的一篇,这个故事很有启发性。教学中我发现,在引导学生与文中人物对话时,我们的重心都落在了竺爷爷的身上,因为这篇文章是写竺爷爷的,的确是让学生与名人对话,从而在母语学习中习得素养。但我认为这样教不全面,因为这里还有一个人物,那就是杏树主人家的那个没名没姓的孩子。我觉得这个孩子对孩子的启发意义更大,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的年龄与四年级的孩子差不多(从课文中的图可以看出),因为这个孩子能够记住竺爷爷的话,并且在一年后准确为竺爷爷提供了信息。现在的好多孩子忘的太快,缺少着这种长时间。而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我们老师为学生提供的问题,往往也缺少着这种长时间。因此利用与这个孩子的对话,引导学生把现在不能解决的问题留下来,记下来,以后时机成熟在去解答,也是一项重要的素养。

如果我们研究苏教版五下的《二泉映月》同样会发现到这一点。阿炳的师傅第一次带他到二泉时问他听到了什么,阿炳说没有听到,师傅说以后你会听到的。如果当时阿炳的师傅告诉了阿炳答案,《二泉映月》也许就不会产生了。

当然这两篇有着本质不同,因为竺爷爷并没有精确的杏树开第一朵花的时间,这个时间应该说是这个小孩子记住问题后的告诉。而《二泉映月》中阿炳的师傅还是能够听到其他的,他怕阿炳不明白,所以没有告诉,要是鼓励他体验。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3

课文描写的是我国物候学家及气象学家竺可桢在研究物候学过程中发生的一个小故事。课文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就是通过讲述竺可桢为了了解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来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这件事,让我们感受到竺可桢对待科学研究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

文中“竺可桢爷爷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其中“走近杏树数了数”说明了竺可桢观察杏花比别人更仔细。文中还出现了竺可桢爷爷与小男孩的两次对话以及竺可桢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后“快步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从“快步、郑重、记下”等词语反映出竺可桢对待科学研究严谨认真、一丝不苟。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4

《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前后两次向孩子们查询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具体时间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

设下疑问:开课时,我在板书上故意把第一朵杏花的第字漏写,一下子,学生在下面七嘴八舌老师,你漏写了一个第字。顺着学生话我问:不就漏了一个字吗?都是写杏花,没有什么不同?学生激动地站起来说:老师,意思不一样一下子,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看着学生们红扑扑的脸,知道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我把第也写在了黑板上。

带着问题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紧接着让学生,我追问学生:请你自读课文,看看课文几次提到了第一朵杏花?并勾画出来。学生带着激情,自读,快速找到竺可桢二次看杏花的情景,以及时间。在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时,通过学生读,讨论,交流,汇报等多种形式去自悟。进而明白了竺爷爷弯下腰来和小男孩说话可以说明竺爷爷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老人。

想象写提示语,分角色朗读,体会竺可桢爷爷对科学一丝不苟的态度:这篇课文出现了几组一问一答对话,而这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但引导学生读好对话,通过人物语言来想像他们说话时的语气神情,理解竺爷爷内心活动却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像,想象到人物说话时各自的语气、神态,甚至动作,并进行空白处的补充,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得投入,真正体会到竺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5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 ……此处隐藏3614个字……着“第一朵”杏花以及竺可桢爷爷两次看杏花的不同进行,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如“竺

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不同程度的绽放开来……”“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感受竺可桢爷爷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特点,学生基本能由我的引导感悟到;而这里的“习惯”二字,说明竺爷爷的细心观察已经成为一种自然的动作;“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放的。”感受到竺可桢爷爷对科学研究的负责;还有“什么事情啊?”“什么时候?”“是第一朵吗?”表现他对杏花开放的关注。

别人赏花,他却数花,问花。最妙的地方是当竺爷爷听到第一朵杏花开放了的时候的反应:“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此时的竺爷爷是何等的兴奋和激动啊!这里的问句短小,语气急促,不难看出他此时格外激动、兴奋,几近欣喜若狂的情态。

这篇课文出现了这组一问一答的对话,而这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但引导学生读好对话,通过人物语言来想像他们说话时的语气神情,理解竺爷爷内心活动却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在读中体会,读中想象,想象到人物说话时各自的语气、神态,甚至动作,并进行空白处的补充,然后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读得投入,而且动作到位,如读到孩子回答“是”的时候有的学生用力地点了点头,通过朗读真正体会到竺爷爷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

学生虽然能较好的体会到竺可桢爷爷的这种精神,但在教学本课后我思考了很多,感觉自己仍存在一些问题,如:

1、备课的过程中“备学生”欠缺乏,导致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不能灵活把握。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的失败,这让我深深的感到了自己的不足。

2、在教学过程中,我讲述的部分多于学生理解感悟和朗读,似乎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今后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明确自己引导者的地位,更好的让学生发挥他们的优越性。

3、另外,在教学完本课之后才发现自己将文中小女孩只是一带而过,没能引导学生感受这个小女孩身上值得他们学习的东西。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首要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备课,如何更深层次地与文本对话。加强对教学的解读,灵活变通教材,及时关注时代的发展的新动向,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同时学习多样的教学手段也是我的当务之急,主动了解学生,找到适合孩子的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13

语文是工具。学生阅读书籍和写作文章的技能必须通过训练方能形成。阅读积累了语言和思维的材料,具有范型的作用,阅读材料在一定意义上为学生作文提供了“样式”,而作文在一定意义上说则是阅读的运用,对阅读有促进和强化作用。换句话讲,读和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读是理解,是吸收;写是表达,是运用。

读和写的关系实质是“吸收”和“表达”的关系,是“学”和“用”的关系。学用必须一致,读写必须结合。读和写的紧密结舍有利于更快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杜甫的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千百年来成了人们读和写结合的至理名言。不过书海无涯,要讲究效率。“万卷”怕是没有时间去破的。我们的职责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指导学生攻读有限的篇目。小学阶段共有三百多篇课文,如果要求学生胸有文章百篇辽是有困难的。如果让学生精读百篇课文中的精彩片断,获得“下笔尚通顺”的效果则是完全有可能的。而段的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又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阅读训练中,段的训练下仅包含着词句的因素,而且是构成篇章和体现文脉的外在形式;在作文教学中,段的训练是基础,没有扎实的构段基本功就不能顺利实现布局谋篇。

因此,引导学生把语文中的精彩片断学到手,让学生“胸有百段”,以读学写,写中促读,是读写结合的重要途径。中年级在学生学习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扎扎实实地进行片断读写训练,将使学生受益匪浅。今天我听了刘爱香的《第一朵杏花》,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句段式模仿,即用刚学的句式、段式模仿写片段,可见成效。句式模仿,例如在刘老师的《第一朵杏花》有这样一个片段,让学生模仿文中“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绿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的句式,来自己写一写。她先提供了一个句式: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风吹——,吹——,吹——,吹——……于是,在孩子们的笔下,出现了“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秋风吹黄了橘子,吹红了柿子,吹熟了庄稼……”“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秋风吹黄了小草,吹走了大雁,吹落了树叶,吹熟了玉米。“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寒风吹枯了小草,吹开了腊梅,吹冻了河水,吹来了雪花”等一些充满着诗情、跳动着灵性的语句。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14

《第一朵杏花》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小事例中蕴涵着大道理。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描写竺可桢动作的词语,以及竺可桢与小姑娘的两次对话,抓住学生学习中的疑难点,通过学生朗读、讨论、评议,深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动态。教学中我发现,在引导学生与言文中人物对话过程是,重心放在了竺爷爷的身上,因为这篇文章是写竺爷爷的,的确是让学生与名人对话,从而在母语学习中得到素养。

但是我认为文中杏树评价家的那个小女孩对学生的启发应该更大,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孩子和三年级的孩子年龄差不多,是他们的同龄人。因为这个孩子记住了竺爷爷的话,并且在一年之后完成了竺可桢爷爷交给的任务,使竺爷爷能精确的记录下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这种遵守承诺的精神是现在的孩子缺少的,我认为利用与这个孩子的对话,让学生谈做人,谈诚信,对他们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15

在教学之前,就已经在帖子上和几位朋友进行了一点交流。应该说,交流的东西都是挺重要的,给我的课堂教学增色不少,在此谢谢一起交流的朋友。(交流的在前面)

《第一朵杏花》主要讲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这篇课文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字里行间一览无遗,所以,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引导分析,是我教学中的主要手段。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们找出描写竺可桢爷爷言行的句子,然后采用表演读、生活体验回忆等方式,感受“弯下腰来、习惯地问”等地方留给我们的感受。通过表演读,学生们能感受到竺可桢爷爷的平易近人,认真观察是长期养成的一种习惯。后面第二段中的“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等语句,通过分角色朗读,想想人物说话的语气和神情,感受到竺可桢爷爷得到准确时间后的激动心情,他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教学本文,讨论充斥着整个课堂,说、思、读等,给整堂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第一朵杏花》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